全球咖啡产地之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咖啡种植上的首次尝试便遭受挫折。1696年,雅加达(当时名为Batavia)总督受到印度马拉巴荷兰总督所赠予的咖啡树苗当礼物,不过这些新树苗却在雅加达一场洪水中丧失殆尽。第二批树苗则是在1699年送到,这一次,这些咖啡树才蓬勃生长。
印度尼西亚咖啡的外销始于1711年,当时是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管理。运送到阿姆斯特丹的咖啡可以卖到相当高价,一千克的售价将近每人年均收入的1%。即使咖啡价格在18世纪下跌,毫无疑问,对东印度公司来说,咖啡可谓摇钱树。不过,当时的爪哇岛是在殖民统治下,因此对咖啡农可一点儿好处都没有。1860年,一位荷兰殖民官员写了一部小说《马克思··哈弗拉尔:或荷兰贸易公司的咖啡拍卖》,描述了殖民体制如何滥用。这本书为荷兰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使大众对咖啡贸易与殖民体制开始有所了解。现今,马克思·哈弗拉尔已经成为咖啡产业的一种到的认证。
印度尼西亚一开始仅生产阿拉比卡,不过咖啡叶锈病在1876年流行,只能将许多咖啡树铲除。有人尝试改种Liberica品种,但同样难对叶锈病免疫。因此众人开始改种疾病有抵抗力的罗布斯塔。现今,罗布斯塔仍然占印度尼西亚咖啡的绝大多数。
湿剥除法
印度尼西亚咖啡豆的制作特点,也是使印度尼西亚咖啡口感可以如此变化多端的原因之一,这在于采收后所使用的的湿剥除法。这是融合水洗与日晒处理法的元素而形成的咖啡处理过程。这种半水洗过程对咖啡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一旦经过此程序,咖啡的酸度便大大降低,但似乎同时增添醇厚度,创造出一种口感柔顺、圆润、醇厚的咖啡。
这样的方式也为咖啡带出多样化的口感,有时充满植物或药草香气,或带着木味、霉味或土壤气息。但这并不表示所有使用这个方式处理的咖啡都有相同的质量和口感。这类咖啡的质量差异甚大;半水洗咖啡口感的分歧在咖啡业内是出名的。倘若来自非洲或中美洲的咖啡出现这样的风味,不论处理过程多严谨,都会被视为瑕疵品,立即遭潜在买家拒绝。然而许多人却认为这样浓郁而醇厚的印度尼西亚半水洗处理的咖啡相当美味,因此业界购买欲望仍然兴旺。
近几年来,精品咖啡买家开始鼓励印度尼西亚的咖啡生产者尝试以水洗法处理咖啡豆,以便使品种本身以及产地风味(而非仅是来自处理方法)得以显露。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生产者开始制造风味更纯净的咖啡,抑或半水洗咖啡的需求能否持续下去?值得拭目以待。
咖啡口感
半水洗咖啡多半拥有十分醇厚的口感,带着土壤、木头与辛香,但酸度低。
猫屎咖啡
在印度尼西亚,猫屎咖啡指的是收集吃了咖啡果的麝香猫粪便而制成的咖啡。这类仅半消化的咖啡果实在与粪便分离之后,会经处理而后干燥。过去10年,这类咖啡被视为新奇有趣,加上某些人毫无根据地宣称此类咖啡口感如何绝妙,因此猫屎咖啡得以卖出高价,继而造成两大问题。
首先,这类咖啡的伪造司空见惯。市面上售卖的数量远高于实际生产量,而且多数是由等级低的罗布斯塔冒充。
其次,这样的风潮也鼓励了岛上的商人非法捕捉并囚禁麝香猫,强迫喂食咖啡果,而且动物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
对我而言,猫屎咖啡没有任何优点。想喝到美味的咖啡,这绝对是浪费钱。仅用猫屎咖啡费用的四分之一,已经能让你买到世界上最优质生产者的顶级咖啡。我认为生产猫屎咖啡的方式等同于虐待动物,非常不道德,因此人们应该拒绝任何经由动物加工的咖啡,更不要用自己的钱奖励这类卑鄙的行为。
产销履历
虽然要追溯到咖啡单一庄园是有可能的,但这样的情况十分少见。不过这类具产销履历且经水洗处理的咖啡(而非半水洗)绝对值得尝试。
多数咖啡是由小农户生产的,他们多半仅拥有1-2公顷的土地,因此多数咖啡都仅能追溯到湿处理厂或产区。即便来自同产区,质量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因此购买这类咖啡犹如赌博。
产区
- 人口:237,424,000人
- 2013年产量(60千克/袋):11,667,000袋
印度尼西亚咖啡起源于爪哇岛,之后慢慢散布至其他岛上。1750年先传到苏拉威西岛,一直到1888年才抵达北苏门答腊。最初是种植在多巴湖周围,到了1942年开始出现在迦佑的塔瓦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