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咖啡产地之坦桑尼亚Tanzania

咖啡的历史中提到,咖啡是16世纪自埃塞俄比亚传入坦桑尼亚的。哈亚人(Haya)将“哈亚咖啡”(Haya Cofffee)或“amwani”带入坦桑尼亚,那或许是罗布斯塔品种,而自那时起咖啡也成为当地文化密不可分的一环。成熟的咖啡果实会被煮过,之后经过多日熏烤,然后用来咀嚼而非冲煮为咖啡。

咖啡最早是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期成为坦桑尼亚的经济作物。到了1911年,殖民政府明令在Bukoba产区开始种植阿拉比卡咖啡树,但种植方式与哈亚人的传统做法不大相同,哈亚人因此不愿意以咖啡树取代粮食作物。即便如此,此区的咖啡产量仍然有所提升。境内其他地区对咖啡种植较不熟悉,因此反对声浪较小。住在Kilimanjaro山周围的Chagga部落在德国人全面禁止奴隶买卖后,便将农作物全都改为咖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此区的管理权转移到英国人手中。他们在Bukoba种下超过1000万株咖啡苗,但同样也与哈亚人产生冲突,结果通常是树苗被连根拔起。因此相较于Chagga区,此地的咖啡产业并没有显著的发展。

第一个共同合作社在1925年成立,名称为Kilimanjaro Native Planter’s Association(KNPA)。这是几个共同合作社中最先成立的,旗下的生产者因此拥有较多自由得以直接销售到伦敦,进而获取更高的售价。

坦桑尼亚在1961年独立后,政府将重心放在咖啡产业,试图在1970年之前达到咖啡产量增长两倍的目标;不过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经历了产业缓慢发展、高度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后,坦桑尼亚成为多党制民主政权。

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咖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咖啡生产者被允许较为直接地销售给买家,而非全都通过国家咖啡营销委员会。咖啡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遭受严重打击,当时咖啡枯枝病在境内四处蔓延,使靠近乌干达边界北部的咖啡树数量大减。时至今日,坦桑尼亚的咖啡产量为70%的阿拉比卡和30%的罗布斯塔。

分级

坦桑尼亚使用的是称为英式命名法的分级,类似于肯尼亚。等级包括AA、A、B、PB、C、E、F、AF、TT、UG与TEX。

产销履历

坦桑尼亚90%的咖啡产自45万小农户,其他10%则来自较大的庄园。要将咖啡追溯至农民的共同合作社及湿处理厂是可能的,倘若是庄园咖啡,则能找到源头的单一庄园。近年来我品尝过的优质咖啡豆来自庄园,我会建议先从这类咖啡开始找起。

产区

  1. 人口:44,929,000人
  2. 2018/2019年产量:7.55万吨

坦桑尼亚出产不少罗布斯塔咖啡,不过多集中于西北方靠近维多利亚湖周边。其他产区多半是由海拔高度来界定。